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一章 总论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尝游四川之眉县,峨眉揖于前,象耳镇于后;山不高而秀,水不深而清;观突蟆颐,滩穿龙爪,介岷、峨之间,为江山秀气所聚,是宋苏文忠之故里也。世逾五百,流风已往,犹令人低徊流连不能去云。

    自唐以来,言文章者必曰韩、苏。韩公文起八代之衰(东坡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中语),得文忠之言而愈彰。或谓韩公之文因文见道,文忠之文往往尚纵横、杂佛老,不如韩公之“非先王之言不言”。不知此正见文忠之文,气盛言宣、汪洋闳肆,广纳百氏,而其要归则亦正道明谊而已矣。

    文忠之学得之其父洵(又称老苏),洵得之庐陵欧阳氏文忠,盖其再传弟子也。初好贾谊、陆贽书(贾谊有《新书》十卷,陆贽有《奏议》十卷),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。既而读《庄子》,喟然太息曰:“吾昔有见于中,口未能言,今见庄子,得吾心矣。”乃出《中庸论》,其言微妙,皆古人所未喻。尝自谓:“作文如行云流水,初无定质,但当行于所当行,止于所不可不止。虽喜笑怒骂之辞,皆可书而诵之。”又曰:

    “某生平无快意事,惟作文章,意之所到,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,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矣。”

    所作文章浑涵光芒,雄视百代,又通经学。老苏公晚岁读《易》,玩其爻象,得其刚柔、远近、喜怒、逆顺之情,以视其辞,皆迎刃而解。作《易传》,未完,疾革,命文忠述其志,文忠泣受命,卒以成书。后作《论语说》,时发孔氏之秘。最后居海南,作《书传》,推明上古之绝学,多先儒所未达。

    士先器识而后文艺,则文忠之为文忠,岂必以文字见长?当其为童子时,读石介《庆历圣德诗》(详见第二章),盖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。弱冠,父子兄弟至京师,一日而声名赫然,动于四方。既而,登上第,擢词科,入掌书命,出典方州,必以爱君为本,忠规谠论,挺挺大节,群臣无出其右。但为小人忌恶挤排,不使安于朝廷之上。至于祸患之来,节义足以固其有守。夫受之于天,超出乎万物之表而充塞乎天地之间者,气也。施之于事业,足以消阻金石;形之于文章,足以羽翼元化。故置之朝廷之上,而不为之喜;斥之岭海之表,而不为之愠。迈往之气,折而不屈,此人中龙也。

    文忠始终进德之叙,则由学问阅历而得之。方嘉祐(仁宗)、治平(英宗)间,年盛气强;熙宁(神宗)以后婴祸触患,靡所回挠;元祐(哲宗)再入,益趋平实,片言只辞,风动四方;迨绍圣(哲宗)后,则消释贯通,沉毅诚悫,又非中年比矣。平生大节在于临死生利害而不可夺。其厚于报知己、勇于疾非类,则历熙、丰、绍圣之变如一日。而世之徒以文艺知文忠者末也。

    【批评】

    文忠所著《易书》及《论语说》三书成,抚之曰:“今世要未能信,后有君子当知我矣!”朱子以《易解》与颍滨《老子解》及张无垢《中庸解》、吕氏《大学解》并驳之斥为杂学,未免贪偏见。

    墓志及本传皆载《东坡集》四十卷,《后集》二十卷,《奏议》十五卷,《外制》三卷,《和陶诗》四卷。今世所行《七集》本比此多《应诏集》十卷,《续集》十二卷,《和陶诗》则在续集中,不别行。按宋时有《南行集》、《坡梁集》、《钱塘集》、《超然集》、《黄楼集》、《眉山集》、《武功集》、《雪堂集》、《黄冈集》、《仇池集》、《昆陵集》、《兰台集》、《真一集》、《岷精集》、《掞庭集》、《百斛明珠集》、《玉局集》、《海上老人集》、《东坡前集、后集》、《东坡备成集》、《类聚东坡集》、《东坡大全集》、《东坡遗编》等名,均生前刊行,崇宁初年奉诏毁板。诗文在宋时注者甚多,今惟王十朋、施宿、郎晔之注存,余皆亡矣。清朱从延、查慎行、翁方纲、冯应榴、王文诰俱有补注。

    或以文忠为禅学之宗,其实不然,集中《议学校贡举书》极斥士大夫主佛、老之非,及与世不合,始与释子往来,所谓“桑榆暮景,忧患余生,乃始学佛者也”(文忠语)。

    王渔洋诗云:“庆历文章宰相才,晚为孟博亦堪哀。淋漓大笔千秋在,字字华严法界来。”盖以公文如万斛水源,随地涌出,如《华严经》之称性而谈,无所不有,无所不尽,法界事理,开遮涌现,无门庭,无墙壁,无差择,世谛文字,固已荡无纤尘,何自而窥其深浅,议其工拙乎?盖公之学,深斥释教之非,而公之文,又深得华严之妙也。

    幼而好书,老而不倦,自言不及晋人,至唐之褚、薛、颜、柳,仿佛近之。黄山谷评之云:“东坡简札,字形温润,无一点俗气。今世号能书者数家,虽规摹古人,自有长处,至于天然自工,笔圆而韵胜,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,不与也。”(北宋以苏、黄、米、蔡为四大书家)

    所作竹、木、拳石皆有致,邓公寿云:“眉山高名大节,照映今古。据德依仁之余,游心兹艺,所作墨竹,尽得与可之法。运思清拔,其英风劲气来逼人,使人接应不暇,恐非与可所能拘制也。兰陵胡世将家收所画蟹,琐屑毛介,曲隈芒缕,无不备具,量亦得从心不逾矩之道也。”

    我曾经到四川的眉县游玩,峨眉山在前,象耳山在后;山不是很高,却风景秀丽;水不是很深,却清澈见底;蟆颐观独立高耸,龙爪滩蜿蜒曲折,介于岷山与峨眉山之间,被江山的灵气所聚集,这里便是宋朝苏轼的故乡。时间已经过去了五百多年,前代遗传下来的风俗已成过往,此地仍然教我流连忘返,不忍离去。

    从大唐以来,凡是谈论文章的必然会提到韩愈、苏轼。苏轼在《潮州韩文公庙碑》里说韩愈的文章“挽救了从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萎靡之风”,这句评价让韩文公的功绩越发彰显。有人说韩愈的文章是以文载道,而苏轼的文章往往崇尚纵横捭阖的辩论,时而掺杂了佛家、道家的学说,不如韩愈的“不是先王的言论从不谈及”。他们不知道这正体现了苏轼的文章气魄盛大、语言清晰,意境像大海一样汪洋广阔,广纳各种学说,而文章的宗旨也不过是彰显正道仁义罢了。

    苏轼的学问是从他父亲苏洵(又称老苏)那里得来,苏洵是学自庐陵人欧阳修,苏轼属于欧阳修的再传弟子。苏轼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